数字电视即将汹涌而至
2005年中国累计数字电视用户(包括有线、卫星、地面、IPTV)达到862.1万户,新增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51.9万户。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量累计达到369.4万户,2005年新增292.1万户,与2004年新增60.5万户相比,增长率达382.8%,整体转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对国内试点省市数字电视播出状况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至2005年底,佛山市网、青岛市网、杭州市网、深圳市网在数字电视用户数量方面处于领先位置,数字电视用户都已超过50万户。(见表1)
从整体来看,2005年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呈现以下特点:
1、标准未定,市场先行
2005年,虽然数字电视诸项标准未能按业界预期正式颁布,但这并没有减少厂商的热情,市场也有些按捺不住。国家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还迟迟未定,但面对欧洲标准的圈地运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的地面传输标准也不得不提前开始了产业化进程,各地地面移动电视已经开始进入红红火火的试验运营阶段,继上海、北京、深圳、南京等地开播移动电视以来,2005年,又有10多个地、市相继开播移动电视;机卡分离的国家标准也未正式出台,以深圳国微为代表的PCMCIA接口方案,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USB接口方案,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智能卡接口方案,这三种机卡分离方案都获得了部分地区运营商的支持,深圳、杭州开始小批量投入机卡分离的机顶盒试运营,一体机的测试也开始启动,江苏、山东、湖南、吉林等地的运营商也看好机卡分离的发展前景,并开始组织相关方案测试;数字电视接收设备的标准2005年虽已完成报批,但未正式公布,央视于11月接连授权两家电视机厂商使用央视高清标志,并推出将高清收视费捆绑到电视机销售的模式,提前撬动高清数字电视市场。
2、整体转换取得阶段性成果,赢利模式尚需探索
各地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数字电视网络运营还缺乏清晰的赢利模式。青岛市的整体转换工程于9月27日已正式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而佛山、杭州将在年底完成城区用户的整体转换,深圳计划在2006年初完成城区用户的整体转换,大连、太原、绵阳等地整体转换的用户数已超过10万户,并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但总体而言,数字电视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成熟的运营级产品仍比较少,无论是青岛模式还是佛山模式,都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后期可持续的赢利发展空间。
3、产业链各环节开始逐步整合,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内容提供商、平台集成商与终端家电厂商积极合作,共同推动市场。运营央视高清频道的中数传媒,与家电厂商展开合作,通过与电视机、机顶盒的捆绑销售,来推广央视高清频道。2005年11月,央视认证松下、日立、海信高清电视,授权电视机厂商使用央视高清标志,并推出将高清收视费捆绑到电视机销售的模式,比如购买高清电视赠送一年收视费,而高清电视并不因此提高价格。上海文广互也启动了“文广模式”的营销策略,与机顶盒厂商合作,即投入巨资向数字电视用户赠送“机顶盒”,将节目内容与机顶盒捆绑销售,打破了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瓶颈。在太原,在文广互动公司提供给用户的付费节目开户表中注明:“用户承诺,安装第一台机顶盒、一次性支付2年的SiTV超级电视包的收视费390元后,就可以获得机顶盒一台、智能卡一张和2年的超级电视包收视服务。” 上海文广作为付费内容平台供应商,以订户收视费的方式补贴整体转换所需机顶盒的部分费用。
4、企业核心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
芯片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粮食,更是彩电的“心脏”,它决定着彩电的功能、性能。2005年6月26日,海信集团在北京发布了我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可广泛使用于包括CRT电视、液体电视、等离子电视等各种视频播放媒体终端,结束了中国年产7300万台的彩电全部采用外国芯片的历史。
2005年1月23日,中国第一块自主设计、自主制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芯片“中视一号” 投产,“中视一号”数字电视芯片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中国数字电视百万门级专用集成电路自主设计和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中国自主的数字电视产业化进程取得了重大突破。
5、版权保护问题导致数字电视节目内容匮乏、消费者对数字电视的认知度低、数字电视产业的标准滞后是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目前困扰节目提供商的关键问题是版权保护问题,由于市场变化太快,需要快速更新,国际级影视作品,如果卖给高清频道后,版权因此会流失,就不能再卖给标清电视了,版权费用很高就加大了内容提供商的投资风险。如果版权保护做的很好的话,节目内容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行,降低版权价格,比如通过高清、标清等电视发行、高清碟片发行。只有版权保护做得好才有人去创作,版权保护不好,都做倒买倒卖的事情,都不去创作,节目内容一定是匮乏的。
中国的多数消费者对数字电视知之甚少,对数字电视有哪些优点和能为生活带来哪些好处都很少了解。另外,有些消费者简单地认为数字电视就是单纯的电视机或付费节目。因此,需要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普及数字电视的概念,提升消费者对数字电视的认知度。
没有标准,产业就无法发展。地面传输标准以及数字电视终端显示标准的久议不决,意味着数字电视相关设备与技术的提供厂商在研发上不能形成明确的方向,电视运营商与设备供应商在经营上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厂商的投资积极性,限制了数字电视事业的发展进程。
未来五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家庭娱乐和支付平台是未来数字电视产品的发展发向
随着数字家电的发展,家庭娱乐消费需求将引起一场融合热,PC、AV家电和IT信息终端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而外观设计也将呈现家居化趋势,未来的数字电视终端还可实现可存储、可接收高清电视节目、可支持实时娱乐视频点播功能,从而成为真正意义的家庭娱乐终端。同时,终端产品还将加入家庭支付等功能,利用这一平台,在家即可实现水电费、购物等的支付。
2、有线、无线、卫星数字电视将与IPTV共同发展
根据国家发展数字电视的规划,数字化先从有线切入。2003年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2006年开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同时开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试验;2008年全面推广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奥运会将实现高清晰度数字电视转播,到2015年将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
未来五年,地面数字广播在接收将同时支持室内、室外和移动接收和便携接收三种模式。固定接收支持除了多频道的标清业务和高清业务,在服务对象方面,面向广大农村、城近郊区以及城市内具有无线需求的受众;?移动接收主要是面向城市内具有移动接收需求的观众,移动接收将包括车载电视、手机等等。
另外,IPTV也是数字电视发展的另一方向,IPTV传输通过电信的骨干网,落地也由当地的电信网落地,用户接入也由电信来负责。IPTV是基于因特网的TCP/IP协议传输的,不存在标准争端,也不存在用户培养;限制主要有两个,一是当前网络的速度还不够快,但随着带宽的增加和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传输能力将很快能支持数字视频内容的传播;另一个限制是传播权限问题,目前只有广电系统传播视频内容才合法。未来五年,电信与广电将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发展。
3、新一轮策略联盟将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多样性,使单一的企业独立构造技术体系并成功推广变的越来越困难。建立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共同推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开发工作,已成为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模式。终端设备制造商有可能将被动依照现行技术标准生产制造产品,转变为参与技术标准制订,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研发及制造产品,产生联合开发与营销的新赢利模式,从而促使传统的终端制造商可能向终端综合服务商转化;前端的产品设计研发与后台的内容提供将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网络运营商和节目提供商的利益完全一致,并且,如果按照节目收费分成的方式合作开展点播业务,则合作双方的边际成本均为零。因此,在点播业务发展初期,双方也有足够的动力来合作。
4、分众服务将成未来的业务模式
数字电视将呈现出与计算机和互联网相融合的趋势,可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如数据广播、音频服务、互动服务等。数字电视不但可收看传统形式的节目,还可以浏览网页、炒股、发送邮件、享受远程教育和电视购物等。
未来数字电视服务将对用户群细分,针对贫困用户(少数群体)赠送数字设备,提供长期的免费服务;为普通用户提供公众数字电视,适当提高月租服务费;为付费用户提供付费数字电视;为网络用户提供交互数字电视;为更多的专业用户提供专业频道,例如大学学位教育,高级专业技能培训,远程医疗,电视商场,博物馆,拍卖和欣赏,城市交通,公共安全,房产,旅游等。
展望未来,考虑 “十一五”期间将全面推进数字有线电视,以及2008年奥运会等因素的影响,赛迪顾问预测,2006—2010年中国累计数字电视用户(包括有线、卫星、地面、IPTV)将达到18335.6万户,年复合增长率为76.1%。
未来五年,除西部地区外,全国县级城市基本完成向数字化的过渡,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将达9800.3万户,年复合增长率将达78.1%。
评论:
目前没有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