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废水率

2011-06-26 19:48 来源:《现代家电》 [ 收藏 ]

  一、目前市场上净水器的大致种类

  目前,市场上将对水质起过滤作用、组分增减作用的产品统称为净水器,其实这个品类还是有很多细分的小品类。(以上仅指家用)

  二、产生“废水”的技术原因是什么,能避免吗?

  “废水”的产生,主要源于膜过滤。“废水”产生多少,一般是按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这个顺序排列的。

  关于膜过滤,经常宣传的是航天员将尿液也可过滤成饮用水,本文所指的膜过滤专指反渗透或称逆渗透。(有个趣闻,是关于猪尿泡引发膜分离革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资料看看),而超滤、超滤+活性炭、微滤、活性炭等技术,“废水”产生比例很少,可忽略不计。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笔者在这里打个比方(其实很不恰当,因为没有去考虑膜过滤中的溶解扩散、道南效应、优先吸附等),膜过滤就像是一张“渔网”,放过一些小鱼(人体所需要的水分子、无机盐等),阻隔一些大鱼(人体不需要的杂质、无机盐等),因此,有渔网(膜过滤技术),必然会产生截留物,也就是“废水”,且渔网的网眼越小(膜过滤精度越高),所产生的截留物——“废水”也就越多,这是不可避免的。

  三、“净水器”产生的“废水”是不是不利于节约水资源?

  现在媒体上经常将净水器产生“废水”的问题,与当前国家主流的“节能”联系在一起,对净水器进行批判。这个问题,“帽子”是比较大的,不过,笔者个人认为,节约用水(节能)的前提是安全用水(生存),如果我们所饮用的水质处于“亚安全”状态,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首先应该做的是:将“亚安全”饮用水提升成“安全饮用水”,生存的好坏、品质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没有生存何谈节能?

  关于水质是否合格,可参见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委员会颁发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普通消费者一般是看不懂的,不过可以通过以下简单的办法来“管窥”。

  从自来水的色度和嗅觉上来做评判,看看自来水中颜色是否清亮、无杂质,闻闻自来水中是否无异味、无浓重的漂白粉味,如果有,可以考虑使用净水器,解决“亚安全”的水质问题,毕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补充说明一下,如果没有这些现象,也未必证明水质就是安全的)。

  还有两个问题,在这里简单略带一下:

  关于饮用水“亚安全”,也即是,自来水出厂时是安全、合格的,但在某些地区会出现轻度或重度的二次污染问题,重度自来水污染问题会见诸于报端,而轻度的二次污染污染问题一般不会着重报道或警示,所谓“亚安全”水质,指的就是轻度二次污染水质。这些,每张净水器的宣传资料上都有,不再赘述;

  四、关于“废水”和浓水的简单讨论

  各位读者,有没有发现,笔者在整篇文章中,都将“废水”2个字,打上引号?其实,关于“废水”,在膜处理技术上,我们称之为“浓水”,因为与透过膜之后的“净水”相比,未透过的一端,溶质的数量更多,因此,称之为“浓水”。

  从以上的阐述可见,浓水也属于自来水,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再打个比方:也就是1吨自来水经过净水器的膜技术处理,变成0.8吨浓一点的自来水和0.2吨净化水,总量不变,基本无任何化学变化。

  至于,浓水是不是“废水”,这就有待商榷了:

  1.不正常的行业的问题。

  行业中有很多商家和厂家,为了其销售或者无知者无畏,宣称自来水污染严重,不能饮用,更有甚者,用水质电解实验这种伪科学来糊弄消费者,说,喝了自来水会断送人的性命,极尽所能,夸大其词。站在这个角度说,浓水就是“废水”,因为净水器处理的原水是“致命水”,经过物理过滤后,应该分成2部分,“致命水”和“净化水”,根据水污染对人体伤害的3个途径(呼吸、皮肤接触、入口),这样的“浓水”万万不能使用,应视毒虫蛇蝎,必须抛弃。(作为马桶用水倒是可以的)

  而在一些发生严重水体污染事件(如蓝藻、重金属等污染)的地方,以当地污染超标的自来水,作为净水器处理原水的,所产生的浓水也应同上处理。

  基于水体污染问题,笔者也提出一个新概念,家用RO机,也可作为“自来水供给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一种,以资做出正面的回答,因为,当自来水发生重度污染的时候,家用RO技术可以解决一下广大消费者的燃眉之急。

  2.正常的行业技术。

  如果说,我们部分地区目前使用的自来水是“亚安全”的,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消费者希望通过使用净水器来提高饮用水质量,达到“分质供水”情境。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浓水,就不再是“废水”,可以用作洗涤、冲厕、洗衣等。

  

  (责编 石少菊)

网站编辑:白洋
现代家电官方微信

评论:

目前没有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