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的变革给组织管理带来的启示
在我看来,美的代理制变革失败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的业绩结果驱动和流程管理方面没有配合。
而美的代理制变革后,更加看重业绩结果驱动,而把内部管理放弱了。在跨部门流程没有搭建好的情况下,只是以业绩为导向,导致后来的退耕还林,撤销销售公司。尽管几乎所有的家电企业都是以业绩结果驱动,但也需要有相应的流程管理制度管理才能更好的执行。代理制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管制度如何完善,如果执行落不了地,那么整个系统就会有漏洞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弥补的漏洞会越来越大,最后形成恶性循环的。
从公司整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首先是营销规划的制定层面,如品牌规划、产品线规划、渠道的规划、售后服务、营销推广、营销目标、年度预算、年度规划、市场整合、经营管理、执行;其次是运营层面,就是做具体执行的工作,即美的销售公司这个层面;第三是支持层面,营销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流程会议管理、IT系统方面。实际上,美的规划得很好,但是他们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到营销推广、渠道管理、产品供应保障管理这些方面来看,上面理论很好,而下面执行都是很急功近利的。整个运营层面为了能做到公司规划层制定的目标,却缺乏各种流程衔接,不得不急功近利的做一些业绩,先把资源拿到手再说。于是开始出现这样一些问题,运营层面利用一些小动作就能获得经营一年的奖励,也逐渐促使运营层愿意去做小动作,而不是去踏实的执行。而支持层面看上去是很美,但是落不了地,支持层面要求按公司规则制度执行,运营层面又面对灵活复杂多变的市场,要求机动灵活,造成支持层面和运营层面矛盾重重。运营层在规划层和支持层面的夹击下,不得不畸形延伸,对执行造成了扭曲和变态。
第二,管理的授权和分权没有做好。
授权和分权最主要的是阳光管理,但是他们在费用大包干、权力大包干的情况下,缺乏控制和约束的。这个就是监控机制没有同时完善的问题,过去代理制时,到区域市场的监管都是代理商自己把控,毕竟是自己企业,谁也不会监守自盗。但是改为销售公司以后,财权都交由销售公司老总把控,毕竟只是职业经理人,面对时刻的金钱诱惑,而且有很多监控的漏洞,轻松钻到漏洞获利比辛苦一年的钱还多,而且被发现的风险很低,那么运营层面出现大批的腐化也不光是个人的问题了。
第三,汇报机制和传达机制不是对等的也不是完善的,汇报系统的畅通也不是有效的。
各个层级、各个销售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市场、核算费用的方法,门户独立造成了下边传不上去,上面的传不下来,造成“肠阻塞”。
第四,营销创新向营销执行力转化的脱节。
美的有个特点是一个部门的人往往一来一大批,一走一大批,所以美的的派系斗争很厉害,总部与大区之间争斗也是很多的。过去,从事业部变为分公司是想以分公司为作战单元,以更好更快的促进他们的执行。但是美的基础是以业绩为导向的,而创新的东西需要流程的配合才能把创新的结果落地。上层的组织、流程、架构都是很好的,但都是理论性的。在实际执行中,却有无序和重复的问题。各个分公司自己牵头做变革,结果变成了军阀割据的小山头。总部理想状态和分公司执行的无序,造成了资源浪费非常厉害。
各地经销商在各个区域经营这么多年,在当地有很优势的资源,如人脉关系、公关能力,而分公司在这方面没有这样的资源储备。经销商经营一辈子都会在这里,而销售公司经理不过是几年的任职,人脉的积累是有差异的。例如面对卖场收费,过去经销商靠人脉几千元就可以搞定的事情,美的公司出面就要几万十几万元才行。而且销售公司一出面,往往以美的的名义出现的,那么美的作为上市公司要求市场操作是很透明的。而按经销商过去的手法操作,就违背了上市公司的原则。但透明的行为在当地市场则寸步难行。这些对分公司来说都是无力承受的。
这就是营销创新和营销执行力的脱节,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实际状况。
第五,美的企业底线和业务灵活性结合不好。
总部改革的理想是销售公司能更加遵守美的化,遵守市场规则,这是上市公司管理、社会化企业应该遵循的一个底线。但是外部环境需要是灵活的,而这个底线和社会、法制、道德、规范要求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再加上认为“水至清则无鱼”的文化,造成美的内部没有实行很好的监管。总部想很好的控制市场,但实际监控过程中不透明,反而很灵活,那么自然会滋生一些腐败。企业没有国家机器来支撑,只有靠内部管理,但是很多外部环境是超过内部管理的范围的。就连国家机器那么严格都还有人犯法,所以也不能怪企业存在这些腐败问题,再完善的管理制度不落地都有漏洞可钻。
美的在运营和规划方面的严重脱节,这个就是变革失败的真正原因。
美的的动作基本完全推翻了以前的做法,虽然从美的自身来说进行代理制变革的目的是很好的,加强品牌的执行力,但是最终没有沉下去。
评论:
目前没有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