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博弈才有平衡

2012-08-23 14:36 来源:《现代家电》 作者:邱麦平[ 收藏 ]

  据供应商反映,国美从2010年开始,就取消了合同中的保底销售额,但是却通过其它的名目收取费用。因此,整体运作下来,费用仍然是在上涨的。但作为品牌形象和销量的最大出口,供应商又不会因为保底额的取消就减少KA的销售。通常,保底还是可以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对区域代理商来讲,由于KA容易创造销量,提升市场占有率,所以,他们更重视因为销售上规模之后厂家整体的返利。

  供应商普遍认为,销售额不是谈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取消保底之前,如果保底任务没有完成,剩余的部分还要给卖场交一定比例的费用,如签的保底1100万元,只完成了1000万元,那么剩下的100万元,要按10个扣点,仍然要给终端10万元。没有了保底,就没有了这方面的风险。

  一供应商向记者反应,与KA合作,赢利变得越来越难。不签销售任务,零售终端也会变成其它费用的名称,如转嫁到扣点等,来转移经营风险。其实与国美、苏宁合作,不能仅看其某一个政策,而是要去看其整体的政策。更重要的是有的政策规定是一回事,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儿。所以政策谈判重要,操作运营也很重要。实际上,在谈判中,每个品牌与连锁谈判的话语权是不同的。如品牌集中度很高的空调行业,前三名海尔、格力、美的占到80%左右的份额。而且空调产品本身的销售额较大,这种情况,品牌自然就更有话语权。因为终端如果缺少了这些品牌,对于终端连锁卖场也是一种损失。无论厂家还是终端零售卖场,都是做经营,而经营就要以赢利为目的。

  以前,供应商总部和国美总部签订的经销合同,要求进场率不得低于95%,而一般的城市(除了北上广)最多也就20多家店,这也意味着供货商如果不进场就违反了合同的规定。但据一些供应商反应,现在和国美签大盘合同,已经可以不签进场率了,毕竟3000家店良莠不齐,要策略性跟进和合作,供应商要保持一个合理的进店率。

  当然,取消保底,可以有效降低供应商进驻国美的门槛,使国美的商品更具多样性。但据供应商反应,保底取消后,但合同中会有规模返利的约束。如销售1.5亿返8个点,销售1个亿元返10个点,销售8000万元返13个点,其实是和保底一样的效果。当然,国美、苏宁会根据品类和品牌的不同,对不同的供应商,政策也是不一样的。总之,厂商双方都在考虑自己经营的利益点,综合权衡自身的利益。

  国美、苏宁频繁的重装,给供应商带来了巨额的成本开支,供应商1个月的专柜制作费用就高达十多万元。如果供应商与国美、苏宁合作,一年下来,连展柜费和样机费都赚不来,供应商自然选择退出,做其它渠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市场在变,现在,各个行业、各个品牌都在注重渠道的多元化建设。尤其是近两年,电子商务的发展非常迅速,所以,作为厂家,都会综合权衡,整体规划渠道。

  有商业就会有博弈。“重装开业”及“提高返点”两项重要举措是终端卖场增加盈利能力的做法。但国美保底和进店率取消的背后,也有进一步理顺厂商之间关系的想法。连锁卖场要规模的同时也需要要效益,只要规模不要效益不具备可持续性。

  更为重要的是,商业地产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因而零售终端经营成本也越来越高。我们都知道,2005年是家电连锁疯狂扩张的一年,这一年开的店最多,其实就是当时抓住了低成本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了当时天时、地利、人和的利好因素。通常,国美、苏宁签地产合同,一签都是10年。随着房地产的膨胀,零售商再续签合同时,租金成本就会很高了,加上人工成本的上升,很多店生存就会比较困难。

  据了解,在国外的城市,家电的零售店面通常都开在居民比较集中的区域,市中心很少有专业产品的零售店,,一是因为市中心的地产成本很高,当然也是为了方便消费者就近购买。

  2011年,京东销售了400亿元。而国美、苏宁近3000家店,也仅销售1000亿元。国美、苏宁以前以低价优势笼络了消费者,对上游,以规模优势取得了采购优势。随着电商的发展,单店产出的降低,国美、苏宁谈判的优势还能持续多久?

  当然,我们看到国美上了库巴,苏宁有了苏宁易购,但是否会像手机行业,诺基亚被智能手机彻底打败一般。不可否认,国美、苏宁之所以进军电子商务,就是意识到传统渠道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越来越大。

  随着电商的迅速发展,以及厂家渠道越来越多元化的局面,改进商品的经营模式,减少运营成本,以降低供应商成本,也是零售终端必须考虑的事情。

网站编辑:邱麦平    杂志编辑:邱麦平
现代家电官方微信

评论:

目前没有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