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双碳战略,驱动发展行稳致远(下篇)
双碳驱动下的行业发展
结合双碳,整个中国热水器发展简史显示,从1985年第一代敞开式内胆的电热水器到2020年以后第五代专利金刚无缝胆电热水器。从零碳角度来看,第一代电热产品是完全的零碳,但产品和行业的发展首先建立在满足用户需求和生活基础标准之上进行零碳攻研。从这一标准出发,海尔的第五代精钢无缝内胆即是对双碳和舒适生活的平衡。
从双碳角度来看,传统的三段式焊接结构加工工艺复杂,从能耗上来看,较比无缝内胆的生产能耗要高很多。在全生命周期中,首先从生产环节,升级产品就将能耗降到一个更低数值。
海尔金刚无缝内胆实现了更长的产品使用周期,有效降低了碳排放量,这背后,是海尔通过独有的材料,特制的设备和互联工程中国智造的体系化支撑。材料上,海尔联合宝钢研发海尔专用高强搪瓷钢板。金刚无缝胆对钢板材料的韧性、耐压性等要求非常高,行业没有参照。因为要保障通过两次深拉伸工艺,所以海尔反复试验甄选钢板材料,从最早的冷轧板配合定制设备,到开发高强度热轧酸洗钢板,成功实现内胆承压能力到30万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精进,最后终于与宝钢集团联合研发出了深拉伸专用的高强度搪瓷钢板。
海尔精钢无缝内胆的实现,集结全球顶尖设备、10道工艺精工智造。例如拉伸设备层面,为了保障效果,海尔几乎把全球的顶尖设备都一一进行比较,优中选精。由于钢板拉伸后边缘会产生褶皱,这对两部分胆体的焊接非常不利,经过多方实验,海尔选用了全球先进的工装旋切设备和技术,精度达到了0.05毫米,确保切面平整光滑。再通过法兰冲孔,铆接法兰,历经10道工序,最终成型金刚无缝胆。0.05毫米的精度,要想通过人工实现并不现实,这得益于海尔构建的中国智造体系。
海尔智能是中国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也是热水器行业唯一的“灯塔”工厂。
包括燃气热水器,目前海尔推出的全新一代密闭稳燃舱,燃烧充分性和氮氧化物排放量都是与温室气体密切相关的考核指标。同时解决产品能效提升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海尔燃气热水器通过供氧系统、供气系统、燃烧系统、中控系统保证产品的安全、恒温。获得国家6大专利科技,以高于国家6~20倍的工艺标准打造了更稳燃、 更恒温 、更安全、 更节能的燃热产品。
海尔水联网是目前拥有十大研发中心的全球资源平台。连续十年获得全球储水式热水器市场第一,在国际四大标准体系中,海尔参与制定了三项国际标准。在热水器领域的7项国家标准中,有6项由海尔牵头制定。
海尔从需求侧和技术侧两个角度出发,建立场景化解决方案,满足整体需求,包括减排和提效。
海尔水联网聚焦全屋热水、全屋净水和全屋采暖三大场景,并通过智慧卫浴、智慧饮水和智慧采暖进行切入。
例如,全屋净水涉及洗、漱、洁、存、用,5大用户使用场景,相对应的,设立健康管理中心、智家大脑、定制个护生态方案,提供完整用户解决方案。
智慧用水层面,家庭用户目前对水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皮肤敏感型用户对水质要求更为严苛。家庭用水不再局限在单一解决饮水问题,从家庭用水、社区用水到城市用水,水质和水效的提升也成为重要课题。而提高水效,必然涉及城市端和家庭端的水路系统设计和改造,涉及的产品更为丰富。
不同场景对应不同方案和配置,才能有效解决能效和时效问题。
同样,目前国内采暖已经开始采用不同能源应用。中国区域非常大,不同区域能源结构不同,每个区域生活习惯、能源结构、能源价格、市政政策不同。
相应的,海尔采暖智慧方案通过多品类产品相互补充、融合,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海尔智家的智慧云可以提供多种采暖匹配方案。
例如通过分段燃烧、自适应、分时、分室控温,采用多能源和系统组合,提供更加高效和节能型的产品、系统。
无论单品,还是场景、系统。海尔正在以用户需求和绿色低碳为基础,不断进行技术和产品的的迭代和提升。
同样,整个中国,包括家电在内的各个产业,也正在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上,不断推进和探索。
双碳战略下的发展驱动因素
首先,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
2030年中国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围绕“碳”完善机制,碳交易、碳排权、碳税、以及延伸的金融产品将促进低碳和零碳技术发展。
其次,在与家电产品强关联的住宅建筑层面。
新建住宅更多或100%实现成品房、精装房,建筑BIM技术、部品模数化、整装成套;尤其模块化,对行业而言,是一件好事,可以最大化避免精装房在用户层面的重装浪费。
另外,从中国家庭的人口结构上。
2030年中国人口在14.5亿人,城镇化率70%,住房需求在5.5至7千万套。
同时老龄化增大,60岁及以上老人2030年3.71亿人,2050年4.83亿人占比超过30%。
家庭成员人数预计2030年仅2.85人,城镇家庭人数会更少。由此带来的适老化、个性化、定制化场景差异较大。
从产业融合角度。
建筑、家居、家装、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IT、能源、医疗、康复、护理,产业外延更为丰富。
从关键技术层面。
能效提升技术、新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系统集成、物联、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智能电网、BIM技术,技术进度的加快将推进不同产业更加快速的融合发展。
综合而言,以上因素将成为未来行业技术目标和技术方向,也是未来产品和营销,以及品牌行稳致远的重要发展方向。
评论:
目前没有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