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背景下智能家庭机器人系统的必要性研究

2013-01-22 11:08 来源:《现代家电》 [ 收藏 ]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或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于7%,人口年龄中位数超过30岁,0~14岁少儿人口的比例低于30%,老年人口与少儿人口的比值在30%以上,该国就被定义为老年型社会。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据预测,“十二五”期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很有可能是目前数量的两倍。

  一、老龄失能人口需要帮扶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是显著的。

  1、“空巢”带来的孤独损害老年人的健康。

  孤独感在老年人中常见。我国上海一项调查发现,60~70岁的人中有孤独感的占三分之一左右,80岁以上者占六成左右。美国医学家詹姆斯等对老年人进行的长达十四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独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死亡的几率是爱交往者的两倍。

  当子女离家,父母究竟有多么孤独?早在1980年,世纪老人冰心就在她的名作《空巢》中将“空巢老人”的晚景寂寞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今,中国的空巢现象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是日益凸显。

  今年6月26日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已将“常回家看看”作为精神慰藉条款,可见,解除老年人孤独感是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2、失独家庭失能之后怕老怕病不怕死。

  失独父母,这一曾被忽略的群体,正在进入公众视野。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联合国预测,百年之后中国失独家庭将达千万。

  3、丁克家庭希望有尊严地养老。

  近年来,丁克家庭在城市中的比例有逐渐增长之势。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丁克家庭98%集中在城市,文化层次越高成为丁克家庭的比例也就越高,其中尤以“知识分子”家庭居多。丁克家庭中的夫妇老了之后,因为没有子女,其日常生活起居更是需要别人的照料。进养老院也许是一种选择,但是“知识分子”更希望有尊严地养老。

  4、失能老人需要更多地养老资源。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六项指标,一到两项完成不了,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为重度失能。

  我国首次“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大约有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在家庭居住老年人口的6.4%。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将超过1200万人。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一群体必然如雪球般越滚越大,要保障其基本生活,必须得有一套兜底能力强的养老模式。基于上述原因,老龄人口中的生活帮扶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我国养老资源严重缺位

  1、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国六十余年来医疗卫生条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面对汹涌而来的老龄化社会,医疗资源明显不足。

  2、社会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虽然也存在社会养老的模式,但许多养老院都存在范围小、条件差、护理不专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远不能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压力。对于失能老人,一方面是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享受社会养老资源,另一方面是这些养老机构不愿接收失能老人。当然,我们不能一味责怪那些拒绝接受“失能老人”的社会性福利养老机构。实际上,护理这些“失能老人”,不但难度大、成本高,对许多社会性养老机构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之重。

  可见,失能老人的照料护理已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对于全国数千万“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已经不是依靠一个家庭,一个机构,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政府、家庭以及社会的合力才行。

  三、智能家庭机器人系统开启了

  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005年9月,日本三菱重工推出了智能家用机器人“若丸”。它身高虽然只有1米、体重只有30公斤,但是它懂英语、日语等4种语言,能记得1万个单词。它还可以识别10个人的面孔,并叫出他们的名字。

  作为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的代表,“若丸”的诞生,带给人们许多灵感。针对老龄人口中的“空巢”、“失独”、“失能”的人群,智能家庭机器人系统可能成为家庭中的新成员,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1、家庭智能机器人系统辅助独立生活

  (1)机器人能照顾老人生活。

  第十二届高交会上,中科院拿出了73项最新研制的机器人新品。其中,老人助行机器人集成了创新的红外跟踪技术、无线智能家电控制及传感网络、一键拨通电话等重要功能,能为老人行走助力,提供休息条件,为老人搬运物品,可用于开门、开电灯、电视等,还可提供智能便捷的家电、电话控制。老人服务机器人可以在老人突然摔倒时,把信息发送给其家人。还可以帮助使用者控制家居中的家用电器设备。相当多的智能机器人生活辅助功能产品已经商品化,直接用于机构或家庭中。我们相信10至20年内,智能服务机器人将会成为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2)智能家庭机器人系统可以改善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智能家庭机器人基本具备7岁孩子的智商。当您希望娱乐时,智能家庭机器人能与病患老人进行语言交流、唱歌、跳舞、咨询、视频播放和进行简单的护理服务。

  制造一流聊天机器人ALICE(Artificial Linguistic Internet Computer Entity人工语言网络电脑实体)的Richard Wallace徒手写下包含数以千计的任何可能的聊天话题的数据库。输入一段话给ALICE,它就会找出相关短语或者关键词的反应码。另一边,是另一个顶级网络机器人是由Rollo Carpenter设计制造的Jabberwacky,它会记录下人们对它说的所有事物,然后试着在再次遇到同样话题的时候利用上。两个聊天机器人都没有长时记忆体,所以他们只对前一句话做出反应。然而,恰恰与这些聊天机器人简单的聊天可能会引导出令人惊讶的富有智慧的谈话。

  (3)通过RT中间件对不同失能人员的生活环境进行定制。

  该系统是以一种联合方式允许失能人士通过整合不同的失能辅助,并使用它们定制自己的生活。比如通过按动按钮、语言识别界面、基于立体视觉的手势界面等不同控制方法的输入,借助公共网络平台,即RT,完成对门窗等房屋设施、空调等家用电器、主动轮等基本器械的操作。

  (4)通过有效整合不同区域机器人装置来实现无缝对接连续服务。

  机器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实际的物理存在。语音交互的家居监控机器人在使用者可能出现危险时,会通过语音系统发出提醒指令,移动机器人也会按照系统的指令走到使用者身边提醒并阻止使用者接触危险环境,以实现无缝对接连续服务。该技术不仅可为老年人在其当前位置提供援助,并在紧急情况下自动转接中心服务平台。

  (5)家庭信息通信技术ICT服务辅助生活。

  网络机器人通过链接家庭、医院和商业设施等多个位置,通过合作网络机器人实现空间扩展与生命支持服务。在这方面,不仅是机器人的物理存在,而且智能手机用户与智能手机屏幕上的机器人图像进行交流也认为是网络机器人。掌握用户周围信息的传感器网络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网络机器人。

  (6)、通过云服务观测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和安全。输入和输出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通过网络按照信息中心的指令协调地工作。如图所示,安装在家里的各类传感器和执行器可以支持老年人或失能人士的独立生活。

  2、智能家庭机器人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外智能家庭机器人已包括智能饮食、大小便智能护理、智能护理床、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和日常生活护理机器人等功能。如协助老人打开窗帘,测量血压、脉搏和体温,并根据测量结果和医嘱指导和辅助服药,随后,洗手间的智能马桶会测量老人当日的脂肪含量、尿液和大便的情况并制定当日餐谱;厨房机器人会按照指定的菜单将通过网购送到的菜食加工成当天的餐食。饭后智能轮椅会带您户外享受阳光……

  “护理机器人”类似于病房里的病床,护栏可以随意调节高度,可按照习惯设定相应的程序进行体位变换,臀部下方的椭圆形挡板会自动消失,便盆紧随其后补上。只要患者有一只手可以活动,就可以自己完成操作,按下按钮就能独立完成基本生活需求。上述智能家庭机器人是老年人补偿或改善功能,对于老年人提高或改进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

  四、结束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十六章中的第四节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了以下描述: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随着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各国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智能家居环境和智能家庭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为了对老年人居家独立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国的海尔集团和科沃斯公司在上述领域的科技创新高度活跃,已分别搭建了智能家居平台和智能家庭机器人移动平台,并将其用于日常生活。

  虽然,智能家居和智能家庭机器人还是不能代替子女的呵护和亲情,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家居和智能家庭机器人系统将是目前最为可行的帮助老龄化群体独立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现实途径。

  参考文献

  [1]残疾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6432—2004/ISO9999:2002,2004-06-11发表,p35;[2]林良明,《现代康复医学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3]王珏,《康复工程基础》,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4]张晓玉,伤残辅助器具装配指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5]张晓玉,轮椅选用养护技巧,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6]杨灿军,陈鹰,路雨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理论及应用研究探索,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36)第6期。

网站编辑:朱禹韬
现代家电官方微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