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互联网化的”四大”战略误区
最近经常听到各种专家在谈,做产品需要有一种情怀,单纯谈情怀,作为一种境界来讲,真正能抵达的其实不多,作为处于转型期的传统生产型企业来讲,若能够在做产品的时候,能接地气一些,能够多投入一部分热情去认真的研究产品,去多投入一部分热情去观察消费者,也许产品互联网化的进程会更平顺一些,更不会沦为一地鸡毛。
仔细看看当下线上平台的种种产品,能勾起欲望的比例又占了几何,产品往往在开始就悬入了战略层面的误区,这几种战略误区包括:
1、产品离消费者生活太远
传统生产型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离消费者的生活太远,无法及时的了解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换句话说,就是生产的产品总是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节奏。而这种意识,也非常容易带到新品的开发策略钟来。
当下的产品打造,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无论是在传播场景还是市场变革上,都在急速的碎片化,社群化;这种环境下,用户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国黄金一代的消费者也正在崛起,并不一定是一分钱购,9.9包邮这样的消费者是我们的主流,最终我们的消费者会回归到产品品质的本身。第二,我们年轻的消费者,80后、90后,他们的知识结构、他们的审美能力,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趣味性,一定会让他们更愿意去寻找有个性、有内涵、有温度、有趣味性的产品。
如何让新产品具被社交性,具有社交传播的可能性,直接进入消费者的生活,直接获得消费者的反馈,这是新产品开发首要考虑的问题。
2、营销万能化
对于企业新品开发来说,我们往往在不自觉中谈得最多的是营销方法:怎样吸引目标用户的注意力,如何更有力地证明自己的产品/品牌比别家好——“我是新的、改进过的、产品核心指标更佳”......但问题是,我们真是这样吗?我们说服我们自己了么?
在当下在日益成熟的竞争市场当中,仅是向上面说述的这样缺乏说服力的“理由”是很难让老顾客有动力去改变对原有品牌的偏好,而转向于你的所谓新品。除非,你能有一次突破性的创新,或者通过日复一日的小创新积累成为了一次创新质变,从而让自己的产品具备了某种“必要的”性能、服务、应用、个性、价值——必须是购买者认为的“必要”——有别与其他产品的“必备要素”。
3、误把”常识”当成”洞见”
无论经济和社会怎么往前发展,汽车必须首先是汽车,沙发首先是沙发,我们是不是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当初怎么出发。前段时间,看了篇关于褚时健老人的书,褚时健老人谈起过他做香烟的诀窍,“别人用40-50块钱/斤的烟叶做烟时,我一定坚持用200元/斤的上好烟叶做烟,所以我的烟才叫香烟”;一个基本常识反而成为了“洞见”。
我们往往在对产品进行塑造之时,总是冠以琳琅满目的概念、附加了这个那个的很多元素,反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就比如我们既然是卖天然食品,我们老老实实将自己定位在天然食品(食品中不含添加剂、防腐剂和香精),然而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何。牛逼,只是因为人家做了自己而已。
4、过分依赖淘平台
双十一刚过完,马上又是焦毛的双十二,最近一直在反思,电商发展这么些年,除了玩尽打折花样、不断价格战,拉起动辄数百亿的销售额,价格战似乎成为了电商行业以及裹挟其中的各类供应商唯一的营销手法。反观它们在优质产品挖掘及品牌营销方面鲜见亮点。回到产品上来,一味的促销打折,终归不是出路,也不可能长久,基于此点来看,不能过分的依赖淘平台,要合理的布局线上线下渠道,不要为活动而活动,不要为打折而打折。
5、忘了初心
往往在很多时候,我们忘记来时要走的路。忘了初心,忘了想去哪里?做产品亦然。
在商品经济时代,这时候产品供不应求,你只要能生产出产品,你一定能卖的出去,这时候有非常多参与到制造业的企业家发家了。后来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个时候像很多做营销的就发家了。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社群经济时代,我们进入了一个定位经济时代,这两个词的共性是什么?我们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我们在一个非常专注的细分领域,做到了非常的专业。诚然,在当下竞争高度充分的行业,要想做第一很难,要做出差异貌似也非常不易,但在只要能够坚守初心,坚守理想,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可以发现的,第一内在品质差异化、外在化。外在形象差异化。高级营销,就是做出与众不同,成为第一、独一、唯一。用生动新鲜喜闻乐见,时代心理动人心魄,用使用价值之外的品牌附加值吸引消费者,赢得市场与利润。
评论:
目前没有评论内容。